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新闻 >

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基本成型

时间:2022-07-22 00:22 来源: 作者: 点击:

  “目前,青海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基本成型。”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常红安13日在2022年“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自然游憩)”高峰研讨会上表示。   当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科院”)主办的第四届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分论坛·2022年“自然保护地与生态旅游(自然游憩)”高峰研讨会在青海西宁举行。来自国内外生态旅游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论坛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对促进青藏高原乃至全国的生态旅游研究、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常红安介绍,青海省作为中国生态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目前不仅建有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三处国家公园,还有可可西里、青海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在“十三五”期间,青海全省共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00亿元,旅游人次和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已成长为全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强劲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动力。   但客观而言,青海省旅游资源优势目前尚未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也不完全匹配。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何从青海的实际省情出发把握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如何在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青海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首要问题。   “国内外相关实践表明,协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冲突是当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从现实来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既面临着以‘保护优先’名义抵制旅游的冲突,又面临‘合理利用’难以‘合理测度’的压力。而从我们文旅厅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并不代表完全封闭,未来生态旅游也一定会在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中发展起来,而且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把责任的边界、保护的价值、开发的潜力紧密协同起来。”常红安说。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表示,“自然保护地不是不能搞旅游,而是应该做到‘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做好预约调控、环境监测、流量疏导,将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也就是说,可以搞旅游,但是要把旅游产生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记者 孙睿)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巴西潘塔纳尔的湿地保护神话 北极气候变暖极有可能改变生态系统 新疆绿色消费理念催热农家肥 丹顶鹤在盐城湿地有了安全的“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