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作文 >

开发区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时间:2018-08-28 00:04 来源: 作者: 点击:

   1研究背景

       1980年,深圳、厦门、汕头、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拉开了我国开发区建设的唯幕;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福州、大连、青岛等10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国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诞生了。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批准建立浦东新区;1993、1994年再次批准了沈阳、长春、哈尔滨、威海等18个开发区为国家第二批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前长春市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数量达20多个,市区主要有5个重点开发区,分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和长江路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空间载体和内外联系的通道,正为长春市吸引国内外投资、提高地区经济效益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2.长春市开发区的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开发区建设长春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产生的影响,本文将从城市地域的空间扩展、产业空间优化、社会空间分异及交往空间拓展几方面阐述。

       2.1加快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

       按照城市化发展阶段看,长春市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加速阶段,2007年长春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从城市化的地域表现形式上看,长春城市化表现为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市区建设用地规模由1980年的104km2增加到2008年的285.04km2,郊区城市化现象明显。

       随着长春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退二进三”战略的不断深化,促使一些污染程度大、占地规模大的传统工业由市中心逐渐向外迁移,首选之地便是地理位置及发展政策都很优越的城郊开发区。同时,一些新兴部门对开发区低廉的土地价格、优惠的财税政策和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产生浓厚的投资欲望。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长春市人口、产业、住宅由市中心向外转移,促进了城市郊区的城市化进程,经开区的向北扩区和长春市南部新城建设的发展促使城市化范围继续扩大。

       2.2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空间

       在“一五”“二五”建设时期,国家在长春布局建设了一汽、客车厂等国家重大项目,形成了西南部汽车、南部光学电子、东部拖拉机制造、北部制造业配套等工业地域,与老城区联结为整体。大范围工业用地的拓展,促进了长春市工业的快速发展。这种“重工轻农”和“重工轻商”的产业发展政策促使第一、三产业发展缓慢,城市产业结构畸形发展【1】。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长春市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但第二产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高新区和经开区相继成立,促使城市中心大量工业企业向开发区迁移,中心城区发展教育、医疗、商贸、金融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目前,开发区的粮食深加工、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及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初步实现了城市产业空间地域的分区发展,即以科教、医疗、商贸等现代化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向以信息产业、现代工业、旅游业、粮食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和以传统工业、农副产品初加工业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城乡结合区过渡。

       2.3加剧城市社会空间分异

       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之间人口大量流动,城市社会空间格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为:市中心的知识分子居住区、老年人口集中区在城市居住空间中凸显;城市边缘的建筑工人居住区、外来人口居住区形成新的城市空间。外部政策环境的再次变化又促使均质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发生裂变,城市社会空间出现了分异的格局。

       90年代以来,开发区的建设使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格局愈发明显。开发区内的私营企业主、高级技术工人、科技研发人员集聚成的新富裕阶层正逐步改变着城市的资源分配。高档的住宅小区、高级公寓和高档娱乐场所等成为新富裕阶层的消费场所。这一系列的变化进一步极化了城市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的分异在开发区这一崭新要素的作用下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2.4拓展长春市交往空间

       开发区的发展,促使城市的商业网点向着多层次化、多中心方向发展,表现为开发区内不同等级规模的超市、卖场、商业街的发展。这些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既方便了开发区居民的休闲购物,又为分散市中心城区人流、物流的高度集中发挥了作用。同时,开发区商业网点的建设也为周边乡镇的农村人口进城购物在空间上创造了条件。

       开发区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的交通网路系统,既缓解了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又成为联系中心城区与周边乡镇的交通桥梁。如环城轻轨交通的运行在空间上大大缩短了开发区与市中心区的距离。随着开发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交通必然要向立体化、高速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拓展城市的交往空间。

       3.开发区建设带来的城市空间问题

       开发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城市的产业发展空间、带动了城市人居空间、拓展了城市的交往空间,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这一崭新要素发展的不完善带来的城市空间问题也同样突出。

       3.1城市社会空间矛盾和城市安全

       城市居住区空间分异是长春市目前社会空间结构较为突出的特征之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位大院(产业工人居住区)、城市中心区的高档楼房区(城市白领居住区)、经济适用房小区(城市下岗及无固定劳动者居住区)、城市边缘区的棚户区(外来务工者居住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房区等与开发区的高档别墅区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在净月开发区和经开区的高档别墅聚集区与周边农民、外来民工居住区对比,使这一地区成为社会空间矛盾极为突出的区域,由此引发的城市安全问题让人堪忧。

       3.2产业空间趋同

       长春市开发区建设的初衷是生产,即在城市的边缘划出一定范围的土地,给予优惠的发展政策来吸引厂商的进入,以此来发展汽车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粮食深加工等城市的支柱产业。但经过10多年开发区的建设,开发区的产业发展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十分突出。。经开区主导产业依次是汽车工业、粮食深加工、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型建材;高新区形成的主导产业依次是汽车工业、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软件开发。两开发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几乎相同,汽车产业开发区的发展重点也仅仅围绕汽车工业不放。产业发展不合理的局面,导致了产业空间分布零散化、单一化、趋同化的特征十分突出,极大地限制着城市产业成长空间的潜力,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是呈现后劲不足的态势。

       3.3用地功能单一

       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建设,以产业空间发展带动人居空间的发展使得长春市开发区的房地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住宅楼、商铺楼、写字楼大面积连片建设。如净月开发区的中海水岸小区、园丁花园小区、富奥花园等居住区紧密连接;高新区的怡众名城、融创上城、天安第一城和富康等聚集使得开发区的用地功能过于单一,居住区连成一片,由此形成的视觉景观也很单调、呆板。开发区做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城市未来多核心发展的一极,建设与城区基础设施相互配套、等级规模相互衔接的综合型开发区势在必行。

       3.4城市空间的低效率“蔓延”

       开发区的空间拓展带动了城市向外的扩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蔓延”状态。但长春市城市的空间拓展与北美郊区化形式下的“城市蔓延”仍有诸多差异。长春市开发区的“城市蔓延”是以低密度的工业用地和高密度的居住用地同时向外扩张而非单纯的低密度居住用地向外扩张而致。另外长春市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都有充沛的空间保证。尽管国家确定的开发区的范围较小,但由长春市确定的发展空间还较为宽裕。长春开发区的空间优势虽然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项目进驻开发区,但不可避免的是,充裕的空间也低密度的工业用地扩张提供了场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集约化,加剧了城市空间的低效率“蔓延”状态。

       4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几点建议

       4.1加强开发区功能的复合化

       开发区作为城市未来空间发展的生长点,未来人口迁移的理想居住地,由单纯的产业集中区转位于建设科、工、贸、商等多功能、综合型新城区的发展是长春市各开发区未来发展的方向。长春市开发区的建设应与长春市总体规划相协调,跳出单一模式的“怪圈”,实现各开发区粮食加工、汽车产业、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产业的专业分工发展。人居空间的建设,除了建设适应不同人群居住的混合居住小区外,还应在开发区道路的建设、绿化的营造、公共活动空间的配置等环境要素方面大力建设,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功能复合化的现代化新型开发区。

       4.2提高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程度

       长春市开发区建设初期走的是外延式的发展道路,即以廉价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企业的进入,这在开发区之初是必要的。但目前各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企业也聚集到一定规模,因此必须要转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上。初期发展阶段,低廉的土地价格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不高。但为了实现开发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控制开发区的土地供应,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建立一定的企业进入考核标准。要以现有的土地存量带动经济的增长,走开发区土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4.3实现开发区与城区的一体化

       开发区发展进程可划分为成型期、成长期、成熟期及后成熟期几个阶段。长春市各开发区的进程不一,但大体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后期阶段。

       长春市开发区发展初期的增长是注入式增长,依靠不断吸引外部资源和大量的投资来实现原始积累和外延式扩张,表现出强烈的极化效应。在极化效应主导期,开发区对母城的带动作用十分微弱,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母城的发展机会。因此,对于目前处于成长期后期的开发区而言,应充分发挥带动母城及周边农村地域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发展前、后、侧向关联强的产业带动城市中心区和周边农村的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开发区对于城市中心外迁产业的接纳能力;为实现开发区与母城的联动发展,必须把开发区和母城的产业、空间、用地、基础设施等综合起来考虑,真正实现开发区与母城的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人文地理2007(4)
       [2]孟祥梅修编随感—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经济视角2002(5)
       [3]康艺凡开发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纵横2006(9)
       [4]冯健、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3(3)
       [5]王战和、许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人文地理2006(2)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美味小果子——无花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