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作文 >

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

时间:2017-04-21 08:33 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本文对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涵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在新时期区域规划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界定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包括自然规划( 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环保等)、经济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布局规划)、社会规划( 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政府管理)、人口规划( 出生率、结婚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城乡建设规划( 城乡数量、规模、功能、城乡分工合作、城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 水、电、路、信息、能源)和科 技规划( 科研、技术推广等)等七大类。

  区域规划应包括两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调节政策。其中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的要求不尽相同:西方早期的区域规划比较注重对援助区的分类和划分;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在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下,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转向对新兴工业区的选择和规划;目前西方的区域规划注重以高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新兴发达区的规划,同时也更加注意了与国际的联系和协调以及区域规划的法制和体制建设,增加了有关环境和社会的人文内涵。我国的区域规划是受原苏联的影响,其规划内容主要侧重于资源综合评价、工业布局、农业生产力布局和土地利用、城镇居民点布局,范围相对较窄。区域经济协调政策是区域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规划能否真正落实的保证。西方区域经济协调政策共包括三个方面的政策: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支持政策,它是区域规划的基础,是对不同的分区采用资金援助、技术援助和政策优惠等不同方式的刺激和扶持;二是区域经济发展控制政策,它主要是针对大都市及大都市地区经济过分集中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过疏或过密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主要的控制政策有调整中心城市的产业配置和结构、限制中心区的工业扩张、改善区外投资环境;三是区域经济发展平衡政策,它主要是对欠发达和有问题的地区进行援助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采取的措施有通过资本市场建立地区发展基金进行资金援助,有效运用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技术援助。由于我国目前还处于转轨时期,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比较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协调,区域规划的有关工作还没有完全理顺,区域经济调节政策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到位。

  ( 二)区域规划的发展趋势

  区域规划最早起源于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企业家向工业区积聚,使得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造成了城市贫困、失业、饥饿、疾病和生活条件严重恶化。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经历了由铁煤为主向化工和加工制造 业的结构性转变。以上变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征显得非常明显。从其根本原因看是由于资本 运动的规律所引起的。二战以后,区域规划的开始全面实施,其主要目的是为尽快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经济,尤其是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普遍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区域规划工作,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此阶段区域规划和相关区域政策的重点在于促进基础工业区的建设和缩小地区间的差别,缓和区域间的不平衡。之后,规划的范围向国土规划延伸,同时注意加强区域规划的法制和体制建设,在宏观调控中融入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的重点更多地考虑解决部门结构危机,侧重于区域结构调整。目前在西方区域规划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增加了环境和社会等人文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政府既拥有最大份额的经济资源,如土地、矿山与森林、财政收入、人才和信息,又是最大的投资者/$1,政府的经济职能是区域规划的制度基础。区域规划与政府、政府职能、区域系统、宏观调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政策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规划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配置职能,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必要补充。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分析

  人口的增长加重了资源消耗量,使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资源要素利用方面产生了矛盾。从空间上来讲,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人口移动成为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沉重的压力,直接影响区域均衡发展。

  因此,要想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人口增长和移动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造成的压力,考虑代内与代际之间的公平,在适度人口的基础上考虑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达到区域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是实现代际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规划可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区域内经济、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考虑区域内的均衡发展及代际公平。

 ( 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分析

  随着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影响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受到威胁。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导致了市场非效率,政府必须在控制排污方面发挥作用,通过直接控制或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来间接控制环境污染,并引导市场进行环境产权界定。目前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要想保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公众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产权研究,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污染管制政策,切实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目标分析

  衡量区域发展的成败不再仅仅以经济增长,而是进行综合地评判,其中包括区域生态协调性、区域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持续性、区域发展均衡性和社会福利提高度等。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的质,而不只是经济增长的量。发展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均等和公正、生态持续以及人民的福利不断地提高 。对以上目标进行量化,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目前区域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区域规划是协调和统筹多目标的必要手段。

  (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区域发展战略是研究区域经济生活以及与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生态 、环境等社会生活中发展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区域发展战略具有二重任务,一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发展战略对本区域的要求;二是实现本区域的战略任务。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原则之一,随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区域规划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必须手段,它能使战略的长期性与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有机的结合。因为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原则,所以规划中也必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新时期对我国区域规划的要求

  1.地区产业优势形成的要求。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宏观层次的地区比较优势仅仅是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必要和前提条件,而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则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的充分条件。可以说,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共同决定了地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区产业分工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不断加剧,在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作用下,各种生产要素将逐步向地区优势产业集中。但以上这些,单单靠市场是不能够完全实现的,必须要有相应的规划和经济调节政策与之相配套,从战略上给予指导,才能避免地区间重复建设和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更加充分地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增加区域国际竞争能力,确保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动态开放对区域规划的要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地域分工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我国各经济区域也面临着动态开放的要求,自然资源的禀赋将被国际贸易或区际贸易抵消,地区间工业分工格局也将逐步由部门间分工转向部门内产品间分工,甚至是同一产品按不同生产环节进行分工。此外,随着跨地区企业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大公司、大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销售等方面的考虑,将在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甚至相同的分支工厂,成为多分支机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跨行业、混合型的多分支机构企业,将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主体,并可能随着竞争的结果会随时发生变化。每个区域都将必须面对这一事实,因此各级政府的经济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区域规划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但必须把区域规划放在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中去考虑,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2.各级政府间区域经济职能必须依靠区域规划来实现。

  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今天的区域规划是全国整体利益的间接实现。区域规划成为各级政府实现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系统的手段,能够从地区优势、发展战略、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制定出发展规划和经济政策,从宏观和综观上实现政府调控职能。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间的关系逐步在理顺,区域规划将成为各级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手段。

  ( 二)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基础的一致性。

  区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站在区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有效实现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的。区域规划是对区域发展做出的具体部署,是实现区域发展的可操作的方案,也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宏观调控手段。可持续发展是把人类生存的地球或局部区域看成是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衡量标准,目前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安全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各类区域追求的目标,是区域的最高发展战略。所以可持续发展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指挥棒,为区域发展指明了方向。从以上论述看来,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在目的上都是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区域规划的前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包括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产业结构、经济活动的空间)、区域发展分析( 地域分工与地域优势、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有关区域发展理论( 中心地、增长级、区位论、经济增长的空间组织、区域经济理论)。以上内容的分析要借助于大量详实的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数据以及实证研究,要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目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要通过相关技术指标来评估,其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基本相关或相同,这体现了区域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致性。

  2.区域规划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手段。

  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解决区域战略、经济增长、代际公平、生态协调、环境稳定、资源永续利用、区域发展均衡性和社福利提高等多元战略目标。这些目标仅仅靠市场的配置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市场是以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与其它战略目标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些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来协调和统筹,区域规划成为配合政府发展规划的更为具体的有操作价值的多种具体实施方案。区域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跳出区域看区域发展,跳出现在看未来发展,切实制定出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才能确保规划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3.区域规划是实现生态经济模式的必然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只不过是有的区域实现得早,有的区域实现得晚而已,但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是任何一个区域所要追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就是按照生态经济有机整体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发展现代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使经济结构的改进、财富的增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均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要求人类改进生产、生活方式,改革发展观、实现观、价值观、财富观、效益观等传统观念,由“ 经济人”向“ 生态人”转变,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当追求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从观念改革抓起,但观念的转变需要过程,因此政府必须从更高的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主要是通过把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从法律、宏观政策和具体操作等不同层面来实现这一发展模式。区域规划就成为了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何落实的现实途径。

  4.区域规划可配合市场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以往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来支撑经济增长,以生活资料的高消费来刺激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会导致高污染,这种发展模式被称为“ 三高模式”。随着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提出,全球都在不同程度地重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生产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实现形态。区域可持续生产与企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可持续生产仅靠市场是不能够实现,必须通过规划来弥补市场的不足。通过规划来实现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高度统一,最大程度地考虑资源循环利用、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不断降低能耗,优化品结构以达到保持生态平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摘自《理论月刊》2004年第二期

上一篇: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美味小果子——无花果
推荐链接
  • http://cs1j.com/传世sf
  • http://www.btfcs.com/传奇世界私服
  • http://www.qpcsw.net/传奇世界sf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