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作文 >

百元油价的思考——新能源利用的现状和未来

时间:2017-08-07 00:51 来源: 作者: 点击:

前言:

     国际原油价格已站在一百美元上方,关于能源危机的讨论不绝于耳。地球上的人类越发感觉能源危机正步步逼近。本文以“休伯特峰值理论”为出发点,从原油供应减少和全球需求增加两方面来分析能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做到未雨绸缪。

国际油价上涨的原因:

  从历史看在二十世纪人类已经历三次石油危机,1973-1974年中东战争爆发,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了超过13美元;1978年爆发的伊朗国内革命及两伊战争等的影响下,油价从13美元猛增到1981年底的80美元;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来自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油价三个月内由14美元急升至42美元。在这三次石油危机中有一共同特点,即均是因为战争等政治原因引发的,而目前的原油价格已站上了每桶100多美元,最高触及135美元。著名投行高盛预测未来六个月油价将高达150美元/桶,但这次价格上涨原因却与前几次不同:从表面上看,欧佩克成员国认为这次原油价格上涨是由于美元贬值和投机基金所为,而非供应短缺所至,因此到目前为止他们不同意提高原油产量,但笔者认为此非本质原因。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实质原因是人们担忧不少石油供应国产量已到达极限,未来原油供应将会逐步下滑。从表看目前世界原油供应应该是能够满足当今的日常需求,但是理智的人们开始担忧全球原油生产何时达到顶点,地球上的原油还可以使用多少年?

      原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品,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商品,作为商品就应该符合商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根据美国地质学家M.K.休伯特(M.K.HUBBERT)于1956年提出的“休伯特峰值理论”:石油产量从零开始,然后逐步上升,当所预计的最终可采储量的一半被开采出来以后就到达了顶点,然后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这一现象具体表现为: 当大油田发现后,生产迅速加快,产量不断提高,供应加大,但随着多年的开采大油田储量渐渐下降,走向枯竭;同时小油田的发现又比较困难,开发难度和成本较高。这样一来新油田发现速度不断变缓,而已有的油田储量不断减少,这二者交织在一起,则导致石油生产在到达顶点后逐渐下滑,从而形成石油供应的减少。美国的石油生产在1970年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每天可以开采原油900多万桶,但是从此以后产量便开始缓慢回落,如今,每天大约可以生产550万桶。随后,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有所增加,但在1999年,石油领域又出现了另一个重大变化,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似乎也达到了极限,而且很可能已经开始下降。目前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是沙特阿拉伯,但是沙特阿拉伯到底有多少石油储量,目前数据不明确。根据两位地质学家——科林.坎贝尔和吉恩.拉赫瑞曾于1998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撰文指出:“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伊朗等国官方所公布的石油储量极不可信,他们很可能过于夸大。”因此,沙特阿拉伯的石油生产可能已经达到了峰值。因此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欧佩克成员国之所以将油价上涨原因归结为投机基金所为,而不认同供应短缺,并拒绝增加原油产量,其背后很可能是蕴涵着其石油产量已到极限的不争的事实。

      在供应减少的同时,国际上对于原油的需求逐年上升,世界的经济发展要依赖于石油。马斯引用了世界石油消费方面著名的数据:“2002年时世界日消费石油7900万桶;2003年是8250万桶;2004年是8450万桶。”美国能源部一直在不断地修正他们对世界石油需求的预测,二年前,他们认为到2010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达到8970万桶,而最新的预测已接近9500万桶。当前的情况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维持人民的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就必须得到更多的能源,而石油则是主要的能源资源;同时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同样需要更多的能源作为后盾。以中国为例,如果中国人均石油消费量达到美国人维持目前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消费量,那么每天要消耗8100万桶石油——比1994年全球石油储量还要多1000万桶。另据《财富》杂志报道:“即使中国,印度等国人均石油消费量只达到韩国的水平,仅这两个国家就要一天消耗1.19亿桶石油,差不多比2000年全球的石油需求量还多50%。” 中国和印度为了保证国内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每年至少要保持8%的经济增长,而这种增长就意味着对能源需求的增长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恰当地减少或限制能源消耗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国际油价上涨对经济的影响

  在对能源供应减少的担忧和各国对能源需求加大双重因素的推动下,原油价格今年以来屡创新高。原油价格上涨必将会对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全球经济滞涨,即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和通货紧缩同时发生,这将令各国政府在经济调控政策上左右为难, 因为通胀和衰退各自的解决方案是相互矛盾的,政府在应对任何一边问题时都会感到束手束脚。目前的美国和欧洲都已面临这种困境。一方面由于原油价格上升,从而带动一系列商品价格上涨,因为当今众多产业的生产和流通都离不开石油,所以原油价格上涨将意味着几乎所有商品成本的提高,而成本的提高则毫无疑问地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于原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全球通胀,随各国进口商品的急剧增加,必将引起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和企业必须为原油支付更多资金,因此他们用于消费和服务的钱自然减少,这样就导致了经济增速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应对能源危机的相应策略

      面对不断高企的原油价格,我们是否可以要求政府人为降低油价,增加政府对石油公司的补贴费用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这样一来,人们又将继续大量地消费石油,从而加速原油的枯竭,只会使我们离能源危机之日更近了一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又是经济发展在起步阶段,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如果中国要按目前每年GDP 10%左右的速度发展并希望有朝一日赶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那么世界是不是能保证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呢?为了迎接未来能源危机的挑战,我们要未雨绸缪。

  既然世界原油能源具有稀缺性,不可能满足世界各国无限度的使用来维持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只存在二种选择: 一是节流,二是开源。“节流”就是我们对待有限的原油资源,要提倡“节能减排”,现在舆论强调为了减排而节能,即“为了改善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避免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所形成的灾难性天气给人类生存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我们需要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其实本人认为“节能减排”重点不是应放在强调“减排”上,而是更应该强调“节能”,因为能源危机的威胁离我们更近,况且节能本身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减排的目的,这样地球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要做到节能其实就是要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淘汰高耗能产业。所谓“开源”就是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在应对能源危机的同样还可以改善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下就目前主要可再生能源作一下分析。

     风能

     风能是可以持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风能具有可利用总量大,更重要的是在其经济价值上,因为如今所制造的风力发电机成本已经可以同煤炭发电的方法一比高下,二者成本大约都在每度电4美分左右,如果再加上污染治理以及卫生保健等额外的费用,用煤炭发电的成本便增加到5.5-8.3美分了,而作为一种非常清洁环保的技术,风力发电不需要卫生保健的成本,因此风能是一种目前看来最有商业使用价值的可再生能源。由于目前我国对风能利用还在初级阶段,在生产和应用上与欧美国家相比相差甚远,特别是大功率风电机组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不过这几年我国已认识到风能的商业价值,投入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增加,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

     太阳能

     太阳能是一种资源丰富又不会产生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成本较风电发电要高,高成本一直以来是制约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其中太阳能电池成本占整个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比例最高。随着世界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太阳能电池产量逐年递增,自2000年以来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增长是20世纪90年代的2倍,与此同时,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生产规模扩大,组件成本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我国光伏工业开始起步,到2000年我国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为42-47元/千瓦时,由于当时我国产量较小,尚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因此成本比欧美市场价格高很多,缺乏市场价格竞争力。到2004年已下降到27元/千瓦时,目前我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已达到规模效应,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当,已具有了竞争力。 200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量已达到1000MW,但大部分出口国外市场,国内市场应用规模并不大,仅为10MW-20MW,太阳能电池造价过高是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提高电池转换率,降低制造成本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突破方向。据国外预测,到2020年随着各项技术突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将会降到6美分/千瓦时,从而使太阳能光伏发电拥有完全取代石化燃料发电的经济基础和商业价值。

      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蕴含在各类生物质资源中的化学能。能源化利用的生物资源包括:农林废弃物,动物粪便,油料作物,城市及工业有机废弃物,通过燃烧,热化学法,生化法,化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利用技术,可转化为二次能源,分别为热量或电力,固体燃料(木炭或成型燃料),液体燃料(生物柴油,生物原油,甲醇,乙醇和植物油等)和气体燃料(沼气,生物质能燃气和氢气)。生物质能技术开发已成为世界重大热门课题之一,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关注。生物质遍布世界各地,其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相当于现阶段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或相当于世界现有人口食物能量的160倍。虽然不同国家单位面积生物质的产量差异很大,但地球上每个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生物质,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理论生物质资源为50亿吨左右。最近人们对生物燃料主要以玉米等农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利用提出质疑,因为这类生物燃料的大量生产会刺激对一般农作物的需求,从而造成了生物燃料“与粮争地”,“与人争粮”的矛盾。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对非粮作物的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核能

      核能有二种:裂变核能和聚变核能。可开发的核裂变燃料资源可使用上千年,核聚变资源可使用几亿年。裂变核能至今已有了很大发展,裂变核电站及核电设备制造在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已成为其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但裂变核电站有很大的缺点,核燃料的生产及裂变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危害性较大,因此核能的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裂变核能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因此科学家更看好核聚变。聚变核能是轻原子核聚变发出的能量。聚变电站是用可控制的方法,利用聚变反应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来产生电能的核电站。与裂变核电站相比,聚变核电站具有下列优点:燃料几乎不用花钱,放射性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废料,不污染环境,运行安全。专家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未来能源,但目前这一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还有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总的来讲,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路就是要减低成本,使其缩小与普通电价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调动生产厂家和普通用户的积极性。只要在使用量上不断上升,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看到商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到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中来,从而使可再生能源更有商业价值。但在可再生能源应用的起步阶段,由于在价格相对较高的时期要靠市场的自然需求来大幅度提高这类能源的利用是有难度的,这时候就急需政府的干预,对这些能源的设备提供方及使用者提供适当补贴。 从国际上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得到了政府补贴政策的扶持。如德国早在2000年政府已提出了“10万绿色屋顶项目”,该项目对于太阳能发电的入网电价给予每千瓦时0.99马克的补贴,同时为安装太阳能电池的用户提供免息贷款。这一项目大大刺激了太阳能市场的发展,在2001-2003年期间,德国太阳能市场以几何积基数增长。 同样美国加州也在2006年颁布了太阳能激励项目,即“十年30亿美元激励加州太阳能市场项目”,该项目从2007年初开始实施,主要受惠对象为使用太阳能的商业企业和当地居民。该项目采用在这十年中,补贴单价随着太阳能市场应用比例上升而逐步下降,这就是意味着“谁越早使用太阳能,谁得到的补贴越多”。我国目前对于农村和西部使用可再生能源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力度好像还不够大,尚未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美味小果子——无花果
推荐链接
  • http://cs1j.com/传世sf
  • http://www.btfcs.com/传奇世界私服
  • http://www.qpcsw.net/传奇世界sf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