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主页 > 环保作文 >

气象科研助力江西老爷庙风能资源开发

时间:2017-10-01 00:07 来源: 作者: 点击:

  近日,一条有关今年冬季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将进行水下文物实地钻探的新闻被百余家媒体争相转载,老爷庙这个名字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老爷庙水域位于江西省都昌县和星子县之间,长24公里,宽15公里,是鄱阳湖连接赣江出口的狭长水域。自古以来,这段水域都是鄱阳湖最为险要之处,沉船事故常常发生,而且无从打捞,因此被称为中国的 “百慕大”。

  江西省气象部门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这一区域沉船事故频发的原因开展过专项研究,并找到了其中的奥秘所在。近年来,研究人员又在该项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老爷庙区域蕴含着丰富的风能资源,为江西开发清洁能源开辟了一条新路。

  破解“百慕大”之谜

  1984年,为研究老爷庙水域船损灾害的成因,江西省气象局成立 “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科研小组”。小组在星子县蓼花、都昌县老爷庙、永修县松门山分别布设了一个气象观测站,在1985年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气象观测。期间还进行了三次短期加密考察,取得了20余万个原始数据。

  为期1年的观测数据表明,老爷庙水域年平均风速可达7米/秒,为内陆罕见。这里特殊的地形对风场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老爷庙水域的北部,是与长江相连的狭长的水道,长40余公里,宽3公里至5公里。西北面是和水道平行、连绵起伏的庐山诸峰,东南面是荒凉的沙丘。从每年的9月到来年的5月,当北方冷空气南下时,因庐山和湖口水道的共同作用,冷空气通过狭长的湖口水道,产生狭管效应,风速猛增,在老爷庙水域风速达到最大。而江西境内的赣江、抚河、饶河、信江、修河五大河流,均在这里汇入长江。鄱阳湖有250公里宽,老爷庙水域的宽度紧缩为15公里,这造成水域紊乱,形成了水流的狭管效应,从而使老爷庙成为我国内陆湖中最凶险的水域。

  找到避险规律

  通过大量研究,气象部门对老爷庙水域的大风特征有了正确的认识,找到了船舶安全航行的规律,把该水域的航行时段分为:安全航行日(170天至180天)、风险航行日(120天至130天)和停航日(60天左右)。

  研究发现,停航日一般出现在冷空气、大风和雷雨到来时。同时,夏秋季节的雷雨大风多发生在下午3时到晚上9时之间,冷空气大风多出现在下午6时到翌日上午8时。根据这一规律,船只也可趁大风间歇视情况作短程航行,但若出现六级以上大风时,所有船只必须停航。

  此外,专家还根据该水域的地理条件和风向情况对避风港进行了选择,并对遇大风时的航行方法以及应急措施等提出建议,为水上运输直接提供服务。

  变身风力发电场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当初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的 “老爷庙大风及其对航运的影响”课题带来另一个收获:鄱阳湖老爷庙区域为风能资源丰富区,可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这颠覆了江西省为风能资源匮乏区的传统观点。

  自1985年后,以原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持续不断研究鄱阳湖区域的风能资源分布,研究范围从老爷庙区域扩展至整个滨湖地区,为该区域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经过江西省气象局、发改委能源局以及风电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江西省鄱阳湖区重点风场内已竖立了几十座风能资源监测塔,取得了大量宝贵的实测梯度数据;并已开展了国家、省部级等风能相关科研项目20余项,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鄱阳湖地区风能资源受狭管湖道地形作用,盛行偏北风,除老爷庙水域外其他水域风向稳定,风能主方向与主导风向吻合较好,有效风力持续时间长,风力资源品质较优。此外,江西风能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大多为距鄱阳湖几十米到百余米的丘陵岗地,资源集中,有较好的开发条件,而且不占用农田,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不仅为风电发展规划、风电场选址、风电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风电机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推动了江西省《“十一五”新能源发展规划 (风电篇)》和 《江西省 “十二五”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

  2008年11月26日,课题组全程参与选址、调查、测风、评价和研究的江西省首个风电项目――“江西中电投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矶山湖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底,矶山湖风电场、长岭风电场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江西省风电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跨越。随后,大岭风电场、老爷庙风电场先后并网发电。

  目前,江西省已有4座风电场投入运营,装机容量为13.35万千瓦。

推荐文章
精彩图文
美味小果子——无花果
热门文章